周更须有一种反差萌。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当初为了将“为人民服务”
的精神表里如一地体现在行动上,选择了最能体现“为人民服务”精神的
两个职业——军人和医生。如今,这个不善言辞的军人每天做着比绣花还
精细的活儿。
当初,周更须在国内率先为肺动脉吊带患儿行肺动脉吊带矫治术加自
体气管成型术,弥补了我国小儿心脏外科的空白。当他真正踏进这个领域
时,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研究中心都未深入踏足这个领域。如果说心脏外
科是在钢丝上行走,那么小儿心外科就是在头发丝上舞蹈。凭着在房颤外
科治疗和心脏移植方面打下夯实的功底和军人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儿,周
更须在这个领域扎根,还越做越好,演绎着神乎其神的心外科“核舟记”。
目前,医院医院周更须已经主刀完成了各类小儿先
心病余例,在方寸之间不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不断挑战心脏外科高峰的铁血军人
医学也是战场,周更须作为军人就是要在这片战场上挑战最难的堡垒,拿下小儿心脏外科这个最要命的高地。
当初选择进入小儿心外科领域,尤其是以新生儿心脏外科为主,周更须的目的特别纯粹,是因为新生儿心外科难度大,风险高,导致这个领域有空白,周更须一心想填补这个空白。
当时周更须从德国进修归来后,已经在成人心脏外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房颤外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心脏移植这样集外科之大成的手术中也得到了历练。选择进入小儿心外科时,很多人劝他,“你做的好未必有所进益,做的不好,自己外科医生的声誉会受到巨大影响”。
然而,周更须敢想敢拼的军人品质对这个决定起到关键作用。医学也是战场,作为军人就要在医学的战场上挑战最难的堡垒,拿下最要命的高地。
作为一门新专科,周更须创建科室后接诊医院“拒诊”的患儿,一些走投无路的父母抱着重病的患儿,带着最后一丝希望辗转找到周更须。周更须说:“因为学科发展的空白,很多家长不得不找到我们,我们的团队不想要证明什么,而是要用实力给他们撑起一片天。”
新生儿心外科有多难?由于先心病患儿大多体重极轻,一出生就出现明显低氧、窒息、心脏骤停等问题,需要马上手术。患儿心脏如核桃大小,血管脆弱,手术用的针线如头发丝一样细,在这样的“小核桃”上进行冠状动脉移植、大动脉调转、主动脉弓重建、心内畸形矫治、肺静脉异位引流和左心房吻合、搭建主动脉到肺动脉的分流……是真正的核桃上刻船,将本已代表外科最高精尖水平的心外科又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周更须团队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于是很多患儿家属从最开始的“不得不来”到“慕名而来”,周更须很快树立了在这个领域的权威地位。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周更须和他的团队又把心脏领域的“禁区”从新生儿拓展到早产儿,诊治的最小患儿“巴掌男孩”只有g,他们用柳叶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拼命三郎“周搏士”和他的“梦之队”
凭着敢打敢拼的精神,拼命三郎“周搏士”为常伴极复杂的心脏畸形的新生儿打造了一支小儿心外科“梦之队”。
周更须敢于踏足这样的学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这么多生命的奇迹,除了了不起的外科功底,还得从他的经历和性格说起。
周更须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留在第四医院(医院)心血管外科。年,他获得心血管外科医学博士学位。年,他赴德国洪堡大学Charite医学院心脏外科研究所进修学习。在德国的几年时间里,周更须掌握了当时国际最先进的技术,更是从德国医生身上学到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回国的时候,周更须行李箱里装满了英文书籍、文献和器械,心中也装满了知识和技能,历练成为一名技术纯熟、性格坚毅的军医。
受医院医院封志纯院长的影响,面对重病患儿,周更须有一股敢打能拼、攻坚克难、勇争胜利的军人精神和永不言弃的士兵精神,而这种精神也被周更须带进了他的团队,影响着每一个人。周更须本人也成为了同事们眼中博士学历、博学多才、拼搏进取,三而为一的拼命三郎“周搏士”。
拼命三郎“周搏士”从事的小儿心外科,除了要在核桃大小的心脏上手术,还要面对新生儿极为复杂的心脏畸形。以新生儿大动脉转位为例,心脏最重要的两根血管和冠状动脉长反了,手术要将两个血管调转到正常位置,把冠状动脉移植到新的主动脉上,光是这一步就已经让许多医生望而却步。
然而,这仅仅只是个开始。这类患儿大多合并有心内畸形、瓣膜问题,甚至是主动脉弓畸形,每个孩子经历的都是一场极为复杂的手术,其中每个畸形单独拿出来都是极为严重的心脏病,每个部位的手术又都可以分解成四五个复杂至极的大手术。
但这还远没有结束,新生儿在心脏畸形的基础上,往往还伴随其他脏器的严重问题,如重症肺炎、气管狭窄、内脏异位、尿路畸形、膈疝等,要求参与手术的医生对疾病的影响、解剖知识、并发症有很强的理解和预判。
为此,周更须打造了一支小儿心外科“梦之队”,现在他的团队包括专业的诊断团队、成熟的心脏手术和体外循环团队,完善的监护系统,做到了精细化的诊断、治疗与随访。
那些很多中心不敢做的手术,已经成为“周搏士”和他“梦之队”的日常。他的团队曾受到过李克强总理的赞扬,“这么小的孩子就能完成这么复杂的手术,感谢你们,感谢医生为这些孩子提供非常好的医疗帮助”。
团队和患者的“暖心大白”
周更须不仅在临床上用心雕刻自己的“小核桃”,同时也是团队里鼓舞士气的“暖心大白”。
年除夕晚上,从河北转诊来一个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患儿,体重只有2kg。产前,父亲曾拿着超声单找到周更须寻求治疗方案,周更须给的医院生,出生后调整好孩子状态马上手术,但孩子医院给出的保守意见。
当孩子如周更须预见那样出现严重疾病时,父亲抱着孩子找到周更须,七尺男儿,跪在地上拉着周更须的裤腿嚎啕大哭。
周更须和他的团队承载着一家人的期望走进手术室,4个多小时的奋战,将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术后,周更须的团队又如往常一样在孩子病床边守了3天3夜,帮助患儿渡过了难关。
这么多年,生死存亡、命悬一线的剧情,周更须的团队几乎天天都在经历。每台手术难度都极大,团队的压力可想而知。
除了在技术方面是团队主心骨外,任何时候都是满面笑容、自信从容的周更须是团队里负责打造和谐气氛、鼓励士气的“暖心大白”。
由于很多危重症的孩子出生后需要马上治疗,周更须开辟了“绿色通道”。每年通过“绿色通道”收入几百例患者,监护病房的医生每天都往返于全国各地,接来当地无法医治的患者,为更多的家庭带去希望。
现在,周更须依然在临床上用心雕刻自己的“小核桃”,每个“小核桃”都是一个纯真美好的生命,都牵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命脉。
记者问,救治这么多疑难危重病患儿,您除了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是否曾后悔过投身这么难的领域?
周更须说:“啊?我还有手术。”然后就像电视剧一样特别酷的转身走掉,为下一个“小核桃”操心去了。
军人没有那么细腻的情感表达,一切都用手术刀说话,又暖、又酷、又萌。
版权申明
本期编辑:赵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