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归纳:
类风湿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疾病,病因不明
新的RA分类标准和评分表
目前使用的血清学指标为类风湿因子和抗CCP抗体
抗R33抗体和抗角蛋白抗体特异度可为%
类风湿性关节炎(Rh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高峰年龄在30-50岁,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32%~0.36%(年)。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血管翳:是由浆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共同形成,具有释放免疫球蛋白与RF的能力。血管翳不但隔绝了骨头通过滑膜获取营养,而且能释放多种炎性介质与蛋白水解酶等,对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肌腱等组织进行侵蚀,引致骨关节软骨破坏,软骨下骨溶解,关节囊破坏松弛,关节错位,关节融合,以致骨化。
临床症状: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均可出现,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扣花样表现。
诊断标准: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改变
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分类标准
晨僵
3个或3个区域以上关节部位的关节炎
手关节炎
对称性关节炎
类风湿结节
类风湿因子阳性
放射学改变
以上7条满足4条或4条以上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即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上述分类标准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需要,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在年公布了新的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
必要条件:
1.至少一个关节肿痛,并有滑膜炎证据(临床、超声或MRI)
2.未分化关节炎中需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关节炎症状和体征其他条件:1、血清学(抗CCP抗体和RF)2、受累关节种类(小或大关节)和数量3、滑膜炎病程4、急性炎症产物(ESR和CRP)诊断步骤:1、满足2项必要条件,并有放射学典型RA骨破坏改变,可明确诊断为RA。2、无放射学典型RA骨破坏改变者需进入RA分类评分系统。总评分大于6分则提示为确定的RA。
评分表
关节受累情况(0-5)
1个大关节
0
2-10个中大关节
1
1-3个小关节
2
4-10个小关节
3
大于10个关节(至少1个小关节)
5
血清学(0-3)
RF和抗CCP抗体均(-)
0
RF和抗CCP抗体低滴度()
2
RF和抗CCP抗体高滴度()
3
滑膜炎的病程
小于6周
0
大于等于6周
1
急性时相反应(0-1)
CRP和ESR正常
0
CRP或ESR升高
1
**树枝计算法:作为了解
血清学指标
类风湿因子(RF)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血清中发现的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可与IgGFc段结合,是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相对较高的一个指标。
RF滴度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性和严重性成正比,持续高滴度RF患者,疾病活动且病情进展快,骨侵蚀发生率高,常伴有皮下结节、周围神经炎或血管炎等全身并发症,提示疗效差和预后不佳。RF滴度下降是提示病情好转的指标之一,但其变化远迟于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清急性时相蛋白。现已证明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等药物可使RF滴度下降,甚至使部分患者RF转阴。
RF阴性表示病症较轻,且并发症少,极少发生血管炎、神经病变、皮下结节和干燥综合征,疗效较好。
但RF并不是本病独有的特异性抗体,正常人也可出现低滴度阳性,阳性率为2%~5%。
RF分型
RF的低特异度决定了其很少独立应用于RA的诊断,但其分型检测却越来越多地应用于RA的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中。
RF有3个亚型,分别为IgM、IgG和IgA,其临床意义各不相同。RF-IgM与RA疾病的活动度及血管炎相关,高效价并伴有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时,通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RF-IgG与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症状密切相关;RF-IgA与患者关节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在诊断RA时,同时进行RF-IgM,RF-IgG,RF-IgA定量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早期非典型RA的诊断率,减少漏诊率,尤其对于ACCP,AKA,MCV阴性的不典型RA患者。RF水平与RA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因此对上述分型定量检测对病情活动度的判断及疗效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以上检查费用高,临床医师应在了解症状体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选择诊断方法。
ASO是人体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血清中出现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链球菌溶血素O是A群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并对机体多种细胞有毒性作用。相关研究发现,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A群链球菌的感染有关,ASO增高可能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但诊断缺乏特异性。
红细胞沉降率(ESR)是一种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的急性时相反应指标。本病活动期ESR一般增快,缓解后下降;如病情缓解,炎症消退ESR仍不下降,提示疾病有恶化或再发的可能。约5%患者病情活动期血沉不快,所以判断疾病活动程度应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综合考虑。血沉增快还见于许多其他情况,需注意鉴别。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能很好反映本病病情的指标,它与病情活动指数、晨僵时间、握力、关节疼痛和肿胀指数、血沉和血红蛋白密切相关,活动期上升,病情缓解则下降。CRP水平与骨质破坏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而血沉不能反映骨质破坏。CRP还可以反映治疗效果。CRP的升高和恢复比ESR要快,幅度也较大。若治疗后CRP又升高并持续2周以上应考虑重新治疗。
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发现了多种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特异性指标。如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RF分型、抗RA33抗体以及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miRNA研究。目前研究成熟应用广泛的指标是抗CCP抗体。
抗CCP抗体是一种抗瓜氨酸化蛋白的自身免疫抗体,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相关研究发现,抗CCP抗体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或出现临床症状前5年内即可检测,敏感度约为76%,特异度为96%,是一种优于RF的检测指标。
抗CCP抗体的含量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阳性患者骨破坏较阴性者更严重。抗CCP抗体还能准确区分侵袭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非侵袭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浓度的高低可有助于判断预后,浓度高往往提示预后不佳,发生关节侵蚀的危险大,是观察病情与药物疗效的可靠指标。抗CCP抗体和RF联合检测还可进一步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目前常用ELISA方法,采集血清检测,检测方便,可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筛查与诊断。
抗RA33抗体
为分子量33KD的异质性核糖核蛋白(hnRNP)核心蛋白A2
参与核蛋白剪接体*的形成
与RA患者的自身抗体反应,被命名为RA33
诊断阳性率介于20~40%
其在SLE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也有一定的阳性率
抗角蛋白抗体AKA
特异度较高
见于早期,发病1年内38%患者可检出
关节症状轻微而抗AKA阳性的非RA患者最终发展为典型RA
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ACCP、AKA一定程度上可弥补RF对RA诊断的不足,特别为RF阴性的RA诊断具有补充意义
****本篇文章可回复关键词“类风湿”“CCP”获得****
****本篇文章可回复关键词“类风湿”“CCP”获得****
****本篇文章可回复关键词“类风湿”“CCP”获得****
参考文献:
?温博等.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09)
?赵琳茹.探讨RF分型定量检测对临床诊断的意义[J].医学综述.(07)
?严莉等.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分型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华西医学(12)
?张英娟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诊断进展[J].川北医学院学报(28)
?余妍等.抗RA33抗体、RF、CRP、ANA与ENA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9)
中科白癜风微博北京中科医院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