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概述:
患者60岁,女性,最近出现胸痛,无其他疾病史,胸部平片示双侧纵隔肿物。CT扫描前静脉推注造影剂,延迟相行胸部增强CT示前纵膈肿物(11×8cm)从无名静脉延伸至心包,压缩左心房,中叶肺不张。双侧胸腔积液。病灶呈液性,边缘规则,内有分隔。注射造影剂后只有囊壁,隔膜和一个囊性结节显著增强(图1)。
图1
胸部MRI证实为巨大囊性肿物(14×4.5×7cm),T1低信号和T2高信号示前上纵隔肿物边缘规则(图2)。内部隔膜轻度不规则伴有小结节,予以造影剂后信号强度明显增加。
图2
特别是肿物的前中间隔的血管影增强明显。患者还接受了PET/CT扫描显示肿物摄取18F-FDG(SUVmax2)和病灶中间清晰可见局灶性示踪剂摄取(SUVmax5.7)(图3)。
图3
该患者接受细针穿刺活检。活检标本为纤维脂肪组织和大量坏死伴有淋巴细胞,结果提示为胸腺瘤。因此,患者接受一个疗程的激素治疗后再次行CT扫描。CT显示肿瘤明显减小,无心脏或肺部压迫,亦无无胸水(图4)。治疗后五个月患者接受手术切除。病理结果为B1型胸腺瘤,Masaoka-KogaI期。
图4
小编寄语:CT是评估胸腺瘤的一种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然而,巨大胸腺瘤可伴有囊性或坏死区域。MRIT1加权像胸腺瘤可表现为同质或异质性的低信号肿物,T2加权像为高信号肿物。相反,囊性胸腺瘤,大部分为液性,由于内部伴有坏死及囊性变,伴有壁结节,亦可合并出血灶。PET可提供肿瘤的代谢信息。
通常前纵隔肿块应首先考虑胸腺瘤,然而该患者病灶存在大面积肿瘤坏死,CT和MRI提示存在壁结节提示需要进一步检查。PET显示肿瘤内部糖代谢明显升高,伴有膜状轮廓、壁结节和隔膜。这些表现提示为表明恶性病灶。
虽然本病例是通过三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来判断前纵膈囊性肿物的良恶性,并做出诊断。但在小编看来MRI在胸腺瘤的诊断中可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术前判断肿物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疑问:本例患者为何术前使用类固醇治疗?为何类固醇治疗后肿瘤缩小?还请有经验的读者予以解答,非常感谢(可直接治疗白癜风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