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前辈王昆仑先生,他在抗战期间写的《红楼梦人物论》中论凤姐的这篇文章里面,有一句非常有趣的经典语言: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这样的评价恐怕也是《红楼梦》读者共同的感受吧。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富有才华的女子形象,并为之进行热情的讴歌。然而这些女子们最终没有逃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而凤姐的悲剧尤其具有代表性。她的结局追根究底是伦理选择失衡的悲剧,只有从特定的伦理环境出发,才能探索出导致凤姐悲剧的根源。
伦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
凤姐一出场的时候,贾母说这是我们南省的泼皮破落户,你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在众人眼里她更是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她不过,模样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所以,她在贾府承担了本应该是男儿齐家之职。因为贾府像贾赦、贾珍、贾琏、贾蓉之流都是贪淫之辈,只是一味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就连被给予厚望的贾宝玉也指望不上,这就给了处处争强好胜、锋芒毕露的凤姐施展才干的机会。
87版《红楼梦》邓婕饰王熙凤一、斯芬克斯人性因子的伦理选择:凤姐擅管理,精明能干
1.斯芬克斯因子
斯芬克斯因子由两部分组成: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这两种因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人。
根据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兽性因子是人在进化为人之后身上的动物性残留,表现形式为无穷无尽的欲望,是恶的根源;而人性因子代表伦理意识,表现形式为理性意志,是善的根源。因为人是有智慧有思想的,动物行事全出去本能,因此斯芬克斯因子理论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正确的理论选择。
孙悟空西天取经亦是在唐僧帮助下做出的由兽性转为人性的伦理选择。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也是曹公笔下最鲜活真实的人物,她不似一般文学作品的好人或者坏人,她既有好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2.凤姐协理宁国府,是人性因子控制下做出的伦理选择
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受贾珍之托,凤姐临危受命,担起了荣宁两府重担。这是王熙凤伦理选择的结果。首先秦可卿是凤姐好友,其次贾珍委托,最后凤姐善管理。
好友的离世让宁国府大乱,而贾府上下的男丁皆是不务正业之辈;不答应委托宁国府就会杂乱无章,人仰马翻,最后的结果势必会叨扰贾母忧心,让别人看贾府的笑话,最重要的是她本人有能力也喜欢理事,在这种情境下斯芬克斯人性因子帮她做出了“临危受命”协理宁国府的伦理选择。
人性因子处事表现:凤姐先对宁国府进行摸底排查,把存在的问题归纳成五个方面:一、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事无专责,临期推委;三、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按照花名册一个一个的唤进来看视。就此分配任务,忙而不乱,稳稳妥妥把事情安排下去。凤姐忙得连喝茶吃饭的功夫也没有,刚到了宁府,荣府的人又有事找来请示,才回到荣府,宁府的人又找上门来。凤姐是坐卧都不能清净。
她并不偷安推托,反而心中十分欢喜,日夜不暇,筹划得十分整肃。凤姐协理宁国府将才干淋漓尽致发挥了出来。第十三回结束语用末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来赞扬凤姐的管理才干(蒙批:五件事若能如法整理得当,岂独家庭,国家天下治之不难。)。可见凤姐是何等厉害,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不是谁人都能做到的。
脂砚斋对此评道:写秦氏之盛,贾珍之奢,实是却写得一个凤姐。
理性(人性)因子状态下的凤姐大显身手,行事有条不紊、面面俱到,把荣宁两府管理的井然有序。这是伦理选择的结果,此时的凤姐机敏聪慧、圆滑干练、八面玲珑
二、理性的伦理选择让王熙凤逞强好胜,呕心沥血
阿波罗神庙上有句意味深长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斯芬克斯因子理论的本质其实就是“人对自我的认知”。如何才能通过人性因子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这也是人的自我认知和进化的过程。
凤姐管理不只是对下人们严苛,自己也是兢兢业业,偌大贾府事务繁杂,为了能够管理好,风姐常常不顾身单体弱,事必躬亲,真可谓呕心沥血。长期劳力伤神严重透支健康,而好强的性格却使她扎挣着与无事的人一样,结果小月,依然逞强,拖着病体在忙,最终拖成了大病雪山崩。
凤姐之所以停息不下,是因为她已经感到贾府的颓势,这种认知让她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是她对贾府做出的伦理选择,因此只能坚持,好强的性格让她习惯了自己硬抗:
若不趁早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都赔尽了,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
对于工作,凤姐并不是偷奸耍滑之人,她是知难而进,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如此说来凤姐也不是格局小而无远见,只是仅凭一己之力,又如何能挽救贾府的颓势?到头白白把自己都赔进去了。然而这种良苦用心又有几人能会理解呢?有的只是这样的话他恨不得把银子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他会过日子。兴儿的这句话代表了众人的对凤姐的伦理认知心理,凤姐听见是否认可?
可以说,凤姐为了贾府她已是殚精竭虑,然而她的不服输、强势的处事风格,招致众人的不满。贾母、贾琏、尤氏都曾告诫过她:
贾母:我虽疼她,我又怕她太伶俐也不是好事。
贾琏道:今儿当着人,还是我跪了一跪,又赔不是,你也挣足了光了……太要足了强,也不是好事。
太要足了强也不是好事,尤氏:你瞧你兴的这个样儿,我劝你收着些儿好,太满了就泼出来了。
这时候的凤姐,因为过于要强,已经初现兽的血性,兽性因子蛰伏。动物求生全凭本能,且只知争强好胜,求个结果,不知道有时候退舍三分或许能更快的达到目的。动物和人的区别是动物全靠感觉,人三思而后行。因为人身上存在兽性因子,因此每一个伦理选择都是斯芬克斯因子的较量。
老子曾经说过: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指的是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不懂得退让,太过要强把别人往死路上逼迫的人,自己也难得善终,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虽说凤姐没读过四书五经,要说完全不明白这个道理也不尽然,她也曾和平儿说过:
如今我也看破了,随他们闹去吧,横竖还有许多人呢。我白操一会子心,倒惹的万人咒骂。我且养病要紧;便是好了,我也作个好好先生,得乐且乐,得笑且笑,一概是非都凭他们去吧。
终究脂粉堆里的英雄还是不能随波逐流,还想拼尽全力去支撑已经不可能回转的局面。贾府那一帮须眉浊物的不肖子孙,终将祖先留下的百年基业葬送。而凤姐也就成了男子的牺牲品。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这只非凡的凤凰,偏偏降生在贾氏家族末世颓败之中,她的悲剧命运证实了在男权社会下,女子出头只会害了自己。
《红楼梦》所处的社会仍旧是一个以男性为主的伦理价值中心,女性依附男性生存,必须遵从“三从四德”的束缚,压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凤姐身处的伦理环境。受“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伦理环境影响,王熙凤超脱传统伦理观念的女强人,也就为封建伦理道理所不容,最终难逃被写入薄命簿的结局。再细细回味,你会发现《红楼梦》女孩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与传统伦理相悖的悲剧。
三、凤姐对婚姻的伦理选择是人性因子的丧失,伦理天平失衡
人有善恶,动物没有,人类伦理选择的实质是做人还是做兽,这个前提是人类要先认识自己。斯芬克斯因子理论的核心是“什么是人,怎么做人”,该因子是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有机结合,人性因子是高级因子,能够控制低级的兽性因子,使人成为有伦理意识的人。人性因子即伦理意识。
男权社会中的女人是没有独立人格的,这是传统伦理观念;而凤姐却偏偏不安于现状,打破传统伦理道德,让贾琏退了一舍之地,她要用自己的方式爱贾琏,不让他有非分之想,希望能与他白头偕老。这在现代的伦理观念中是很正常的,然而王熙凤的年代不是。
《红楼梦》中的社会伦理意识包含很多封建制度观念,例如:奴隶制,嫡庶制、一夫多妻制等。因此当时的伦理环境成全男人喜新厌旧,无论凤姐多泼辣也是改变不了的。
贾琏看惯身边的男人都是娇妻美妾,而他只一个平儿还是摆设,他心下难忍,弄出个多姑娘,又和鲍二家的偷情,结果被王熙凤捉奸在床。凤姐对贾琏的严加防范,便让她和贾琏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贾琏认为自己的合理化要求都被凤姐限制,风姐的行为反倒成为倒行逆施。因为传统文化将男性的特权合理化并推向极端,女子只能是绝对忠贞,绝对服从。就像贾珍荒淫无耻可以活得很好,而受害的秦可卿就承担淫的罪名,就必须死。
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感受则全然不顾,将女性的正常心理状态视作嫉妒列入七出之条,把能够容忍丈夫纳妾嫖妓当作一种贤良的美德。
二木头迎春,丈夫淫遍府里所有丫头,而不能有任何不满,即便如此,还被看不顺眼,施以家暴,却得不到母家的任何理解和保护,致死也没人过问。贾赦儿孙满堂,多个妾室,还要娶鸳鸯,刑夫人却能心甘情愿亲自出马,尤氏看丈夫贾珍左拥右抱可以置若罔闻。
而凤姐的行为却被众人冠以妒的恶名。殊不知,正是由于男权文化的不平等才会孕育出凤姐的这种妒的心态,而她的个性更是将其发展到极端,甚而呈现出畸形病态凡丫头们二爷多看一眼,他有本事当着爷打个烂羊头。
然而在强大的男权文化社会,即使凤姐再有个性,对贾琏再严加防范,也摆脱不了夫纲和妇道的约束,不能不承认丈夫纳妾是正当的。否则在就会背上妒的罪名,会有被休得的风险。但她又不甘心,绞尽脑汁也没有用,只能让心腹平儿做了通房大丫头。她认为平儿看在眼皮底下不会对她造成威胁。
87版《红楼梦》沈琳饰平儿可凤姐还是想错了,不是一个平儿就能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接下来贾琏和鲍二家的偷情让她愤怒、伤心却无可奈何。贾琏不仅没有自惭形秽,反而气势汹汹要杀了她。
凤姐面对丈夫的淫威也只能收敛,因为这在贾母和众人眼里这算不得什么要紧的事:
“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哪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吃两口酒,又吃起醋来。
王熙凤违背传统的三纲五常,以夫为纲,成了封建伦理的叛逆者和破坏者,这是为世道所不允许的。
因此凤姐的这一闹不仅没有受到同情,反而更被证实是个醋坛子。第二天贾琏酒醒,贾母让他给凤姐赔罪时就说:凤丫头,不许恼了,再恼我就恼了,最支持她的靠山就这么说了,凤姐哪敢再说别的。
对合理的男性纳妾制的无奈接受和屈从,让一向刚强的她也不盛妆,哭得眼睛肿着,也不施脂粉,黄黄的脸儿面对强大的男权威胁,她的内心是痛苦的、脆弱的。这也集中体现了男权社会妇女的可悲。
“贾琏偷娶尤二姐事件”的处理,就是王熙凤兽性因子和人性因子的博弈。
兽性因子的外在表现就是欲望,她要捍卫自己的婚姻,此时的她伦理意识薄弱。争强好胜,对权力,对爱情有绝对的占有欲;贾琏的背叛,尤二姐等人的出现,让她觉得情感和自身利益受到威胁。
在斯芬克斯因子的博弈中,她渐渐失去了理性的指引,最终兽性因子控制了人性因子,伦理天平失衡,王熙凤利用别人之手将尤二姐逼上绝路,报复了贾琏婚姻的出轨。
贾琏和尤二姐正是由于对男权的屈从和无法平复的心理,凤姐要反抗,而这种反抗的结果是以另一个可悲可伶女性的死为代价的。可见男人纳妾严重扭曲了女人的心理,无论是邢夫人之流的欣然接受,还是凤姐的反抗所呈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病态心理。男人纳妾是当时社会伦理现象,被大众所接受,像凤姐这样的妒是男人不能容忍的。她站在了传统伦理的对立面,这是她伦理天平失衡的根源。
第二十一回,贾琏就对平儿说:你不用怕她,等我性子上来,把这醋罐打个稀烂,她才认得我呢!等到后来第四十四回,他和鲍二家的丑事被凤姐发现,他便大逞男权威风,拔出剑来要杀了风姐。再到第六十九回回,无望的尤二姐吞金而逝,贾蓉向贾琏示意是凤姐所为时,他更是恨恨说:我忽略了,终久对出来,我替你报仇。所有这些都为以后凤姐遭到夫权的残暴打击埋下了伏笔。
87版《红楼梦》高宏亮饰贾琏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也是凤姐的悲剧最重要的原因。在传统男权伦理社会中,女性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没有儿子的女人是没有家庭地位的,到老也无所依,境况凄惨。李纨虽然早年丧夫,就是因为有了儿子贾兰,才让她在贾府有了稳固的地位和精神寄托。贾母过上富足的生活也是因为有了儿子,才有这么高的地位。还有王夫人在失去大儿子贾珠以后,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宝玉身上,贾政毒打宝玉的时候,她就哭诉:若打坏了,将来我靠谁呢!
凤姐没有儿子她靠谁呢?唯一指望的就是贾琏,她怕别的女人把贾琏抢走,更怕别的女为他传宗接代,当尤二姐坠胎以后,她尝尝舒了一口气。可她还要表现出伤心地样子,就像她曾对尤氏说的话:嫂子的兄弟是我的丈夫,嫂子既怕他绝后,我岂不比嫂子更怕绝后。可悲的是她把这样的痛苦加到了另一个女人头上。后来,当贾琏证实这件事情后,休妻就成定局。违反伦理纲常,注定成为伦理的悲剧。这是王熙凤反叛传统伦理教条的结果,是道德考验下王熙凤理性因子丧失导致的结果。
凤姐将自己短暂的一生奉献给了贾府,最终却被贾府抛弃。她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是历史、文化的荒谬。这表明在男权制度下女人无论是多么刚强有才干,也不能有独立的人格,而是按照时代的要求来塑自己。凤姐的悲剧是又被传统伦理,渴望争取独立人格,争取专一爱情的女性在男权制度下的婚姻悲剧;是其人性因子受兽性因子控制,导致伦理天平失衡的伦理悲剧。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这就是作者对风姐所作的挽歌。
斯芬克斯两个因子不同的组合和变化,形成不同的伦理冲突,使人表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当我们面临道德考验时,应该用理智唤起人性因子,克制兽性因子,从而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我想这也是曹公希望通过王熙凤这个人物带给我们的伦理启示。
资料参考: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