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军医院(医院)心血管外科王志农教授团队,采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引导技术,为一名革命老区患者,成功施行了心脏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手术。
这名来自江西老区34岁女性患者,12年来主要表现有阵发性头痛伴发作性黑曚、晕厥,半月前病情进一步加重。几经辗转,却一直也查不出确切病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和家属为此忧心忡忡。医院的敬仰和信任,患者慕名来到医院就诊。经由心血管外科、神经内科、超声诊断科和麻醉科等专家组成的“心神超好——长征偏头痛多学科诊疗团队(PFO-MDT)”,对病情“剥丝抽茧”般的大会诊,决定再为患者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TEE)。
检查结果却出人意料!原来患者罹患了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上腔型)伴有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心房水平存在明显的左向右分流。这是患者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确切病因!
房间隔缺损(ASD)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是原始房间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心脏左、右心房之间遗留孔隙。房间隔缺损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类型的心血管畸形并存。由于心房水平存在分流,可引起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儿童期除易患感冒等呼吸道感染外可无症状,活动一般并不受限制,到青年时期才主件表现有气急、心悸、乏力等症状;40岁以后绝大多数患者症状可加重,并常出现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衰表现,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
王志农教授团队所带领的诊疗团队经过认真而又细致的分析讨论,决定为患者施行心脏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手术,采用经股静脉穿刺的方法,在经食管三维超声引导下,将封堵伞送入心房,妥贴固定在房间隔缺损处,以有效阻断异常的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恢复正常血液循环途径。
手术前夜,王志农教授亲自为患者再做一次详细的体格检查,并细心嘱咐患者手术后的注意事项。亲切的交谈、真诚的安抚,帮助患者消除了恐惧,增强了信心。3月3日上午8点,患者接进了手术室,建立静脉通道、快速麻醉诱导、顺利气管插管、置放经食管超声探头…麻醉科“老法师”陈岩教授负责主麻,有条不紊完成了所有相关操作,为手术成功奠定了关键前提。
难题一:患者股动、静脉的解剖变异
该患者股动、静脉的关系不是常见的“平行位”,而是少见的“前后位”,股静脉就深”藏在“了股动脉的后方,从静脉建立输送通路必须巧妙避开动脉,这给快速建立输送通道的带来不小的“考验”。好在心血管外科团队肖健副教授是血管穿刺的高手,调整进针角度,一针见血,顺利置管;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引导下,进导丝、送导管、入输送装置,一气呵成。
难题二:该患者的房间隔缺损为上腔型,残余房间隔组织松弛
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实时评估显示,该患者的房间隔缺损为上腔型,直径16mm,但缺损边缘组织分布不均衡,特别是残余的房间隔组织较为松弛,“伸展性”大;救治团队术中经反复精准测量,决定大胆选用更大的26mm封堵伞,确保封堵伞在缺损上“卡”的严实,术后房间隔“不漏血”。
难题三:最为关键的如何确保封堵伞的准确释放和有效贴服?
过大的封堵伞在缺损边缘组织不均衡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释放不全,导致“斜靠”、“漂浮”、贴合不全,进而可能带来封堵伞的移位、脱落,严重者会使得手术前功尽弃,甚至需要急诊外科手术。在超声诊断科黄禾菁、宋家琳两位女将的超声技术精确引导下,王志农教授团队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反复调整输送角度,将封堵伞送到心房预定位置,经过多轮的“部分释放-调整-再释放-调整”,终于将封堵伞安全释放到房间隔缺损的最佳位置,心脏内部异常的左向右分流瞬间消失!
没有移位!没有残余漏!没有心脏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功能正常!三尖瓣功能正常!封堵伞固定妥帖!伴随着超声医生、麻醉医生“双重”确认的肯定结论,手术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医院首例食管三维超声引导下心脏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手术的成功!
在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引导下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已日臻成熟,是近年来国际上先进的微创介入技术。该技术只需在股静脉穿刺,经超声精确引导将封堵器送达心内缺损处,在普通手术室即可进行,既无需开胸,也没有放射辐射的影响,其操作更为简化,而且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具有安全性更高、术后恢复更快的优势,特别适合无法耐受传统体外循环下外科手术的高龄房间隔缺损患者,以及不愿行开胸手术的年轻患者。
王志农教授表示,食管三维超声引导下的心脏房间隔缺损微创封堵技术可为更多先心病患者提供治疗新策略,带来新希望。医院心血管外科也将一如既往致力于用更新的技术、更好的服务,帮助患者获得更快更好的康复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供稿|奚望、程彭超(心血管外科)
原标题:《医院心血管外科成功实施经食管三维超声下心脏封堵术,革命老区女患者重获“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