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字提到:“秀才”的本质,跟当年讨论的娘炮是一回事,或说,当年讨论的娘炮的本质,跟今天的“秀才”是一回事。当年的讨论,主要在网络,我大概说说:
当年讨论的最终结果,似乎“娘炮”一词提都不可以提,我今天对“娘炮”这个词(概念)进行新的定义,哪能不提及“娘炮”这个概念呢?算是对某方的专家、教授、学者们的忤逆吧。不过,无论当年的“娘炮”还是今天的“秀才”,都产生了危害,而专家、教授、学者们不一定不是危害的受害者,我对“娘炮”进行新定义的目的,是为了杜绝“危害”,而不是为了忤逆专家、教授、学者。
当年对“娘炮”的讨论,有类似“官方”的声音参与进来了,最后的结果,我认为是反方以压倒性优势胜利了。年7月,《中国妇女报》发布性别歧视禁用词,“娘炮”赫然在列,这方主要有两个观点:一,“娘炮”一词不尊重女性,具有浓厚的歧视色彩,是文化毒瘤;二,“娘炮”一词也不尊重男性,否认了男性的多样性。“《中国妇女报》”算得上反方。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将“娘炮”称为“畸形审美”,观点认为:应摒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反对资本裹挟下的单一审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算是正方吧。这里需要注意一个事情:《中国妇女报》是官方媒体,但官方媒体上的文章并不见得就是官方的人所写。
我之所认为反方胜利了,是因为看到了广西大学某位高人一篇题为《批判“娘炮形象”,男性是不是被刻板印象绑架了》的高水平文章。那篇文章虽然诡谲、流氓、野蛮而空洞,但水平确实高,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有点像歹徒劫持人质和“离间计”,特别是最后一句“性别平等,应该从拒绝使用性别贬损性词语开始”大有划红线:以后谁还使用性别贬损性词语,谁就是性别不平等。
当年的讨论,为什么结果是正方失败而反方胜利了呢?正方讨论的焦点,是“娘炮”形象不应该存在的原因——也就是“娘炮”有害处,反方比较诡谲,也比较流氓,“娘炮”有没有害处我不谈、不管,你只要别用“娘炮”一词就行了。正方失败反方胜利主要原因,就是正方没有强占“娘炮”这个概念的定义,反方抢占先机对“娘炮”这个概念进行一个不明所以的定义,而正方也没对反方这个不明所以的定义进行反驳。反方的定义诡谲、流氓而且空洞,只有三点:不尊重女性、不尊重男性、没有性别平等。
我们今天试图给“娘炮”进行新定义,首先从广西大学那位高人的文章开始,因为他那篇文章劫持了人质和离间用心。下面是他文中的一部分:
——许多人认知中的“娘炮形象”通常是:男性拥有外形姣好、肤白清秀、气质阴柔、爱化妆打扮等特质。
——化妆不是女性的专属,社会和公众应该包容审美多元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注重外表打扮和喜爱化妆不分性别,男性也可以追求自己的审美。
——温柔与细腻,整洁与爱美,责任心与共情力,这些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和拥有的品质,而不仅仅局限于女性或男性特质。
——外有整洁健康的形体,内有善良正义的品质,担得起责任,应得了困难,破得了挫折,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这才是拥有了独立健全的人格。
首先,我要作一个自我声明也要代替很多人作一个声明:只要遵医嘱早上起床该吃的药都吃了的人,就不会认为符合高人列举的那些内容的人绝对是“娘炮”。其次,作一个重要提示:有男性担心自己误入歧途成为“娘炮”也没有必要跟上面列举的那些内容完全反着来。广西大学那个高人春秋笔法有多高,就说明他对实现其用心有多用心,得仔细分析分析——
拿我自己来说:首先:我永远朝着有责任心、共情力、善良正义的品质、担得起责任、应得了困难、破得了挫折这方面而努力,我不敢说我就是一个正能量的人,但我永远朝着正方向走。就温柔与细腻这方面而言,我永远不会更改我对自己的评价,过去、现在与未来,我的内心一直有佛魔、善恶两面性,对某些人某些事我会温柔细腻像春天般温暖,对某些人某些事我可能就会粗暴冷酷,比如对恶人恶事,我没那么多包容性;如果某些人或某类人认为我这个性格怎么滴,那我就怎么滴吧。其三,我是男人,我爱人是女人,我们出门也打扮,我总不能胡子拉杂夹两坨眼屎穿着睡衣拖鞋就上街吧,我爱人也不能披头散发脸不洗头不梳就去走亲戚吧,我和我爱人都得打扮一下,下限是让人看着不至于反胃;但打扮也不是没有上限,美的分寸或说故意制造一个分寸,这个上限下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