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和恶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善恶是两个对立且互不相容的事物,还是一体的;善恶是实在的,还是不实在的,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还是具体的事物;恶是善的缺乏,这个观点正确吗?
根据太一理论
世界本源位于宇宙的中心,太初物质是世界本源的溢出,世界本源是至善、至阳至刚。但由于太初物质无限制地向外扩散,导致很多外围和边缘区域太初物质过于分散,引发太初物质的缺乏。而太初物质就像世界本源一样是至善的存在,于是在至善没有完全覆盖和涉及的区域,导致了善的缺失,恶便由此产生。
宇宙所有的物质都来源于世界本源的溢出,都是太初物质的扩散,并且所有纯粹的物质都是善的存在,都是至善的
在一神论中,善代表的是上帝的意志和光耀。于是在上帝的意志和光芒没有完全覆盖和照耀的地方,恶便产生了。恶的本质是善的缺失,是上帝意志的缺失。
按照这种理论,善是一种实体,是实在的,并不是一个人为的概念,而恶却是不实在的,恶是一种缺失的状态,是空虚,是寂寞,是孤独,是无助。
但有一点又很有趣,如果一片大的区域处于完全的“空无”状态,显然是太初物质完全没有扩散到的地方。既没有实在,甚至也不和任何其它区域的实在产生任何关联,那么这片区域也将无法定义为恶,因为“恶”的本质是存在的缺乏,是善的缺失,而“缺乏”是建立在联系和互动之上的,当实在彻底不存在的时候,“恶”也就没有办法和实在产生任何可能的联系,也不会有任何“实在”会被“空无”的状态所影响,“恶”也就无法产生。
这个假设是在说,如果“空无”的状态没有办法影响到实在,恶是不会产生的,恶只有在“实在”和“不实在”产生互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基于以上的结论,我们还可以得出人是生来本恶,还是本善人是一种实在,这既有可能是至善的实在,也可能是被“空无”侵袭的实在。至善的实在生下来的是至善的实在,而被“空无”侵袭的实在,生下来很可以也是不完美的实在,没有至善属性。
但考虑到有缺陷的婴儿很可能会先天夭折,邪恶的人对自己的孩子也是爱意浓浓,照顾有加,所以婴儿“善”的属性占有的比例要更高,即人生下来的时候总体是向善。
再考虑到,人是一种实在,实在便是善,即便有空虚在作乱,不够纯粹,那也是由善得来的东西,人性本善在这种逻辑中并没有错。
人又是如何在成长中变恶这就回到了我们之前的话题,恶是善的缺乏,如果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吸收了太多虚无,无意义,幻想,太多不实在的东西,就会造成个人成长的不良,也就是说你从善变成了恶。这种恶可以是思想上的缺失,也可以是身体的畸形。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感受到了恶,它就必然是存在某种程度的缺失,致使我们产生了厌恶和唾弃。
一个恶的事物还有机会改邪归正,重新变成善的事物吗?显然是可以的,毕竟如果不可以,那么在宗教的教导就无成谈起,更不会有救赎,赎罪的说法。我们要如何救赎自己,就是如何用实在,用至善的事物来重新填补我们的身体和灵魂。
这就引出了知识的善恶之分,善的知识和恶的知识。既然实在意味着善,实在的缺失意味着恶,那么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推导出善的知识也是实在的,而恶自然也是不实在的知识,既不存在的知识和经验:不存在、虚构的、无意义的、非现实的。搞懂了这个,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很简单,信奉实在和现实主义的知识和经验,摒弃虚无缥缈、未经证实的言论。
那么什么知识和经验又是实在的,经过验证的,什么知识和经验又是不实在,空虚的,以及如果我们都摒弃虚无缥缈,未经证实的言论,又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我将在相关的文章中做出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