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等深线》记者雷龙北京报道
投票打榜、应援集资、刷单控评……
这些在“饭圈”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长期并不为大众熟悉。近几年来,“饭圈”一次又一次的出格行为,将自己这个被异化的群体不断推到大众台前。而现在,面对强力监管,滋生成长于饭圈利益和商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面临着一场“断舍离”。
原本,追捧相貌俊美、才华卓越的人士是人们的一种正常情感。但在当前氛围下,由于资本的助推、商业的诱导,以及畸形价值观的影响,“饭圈”人士对自己“爱豆”(即偶像)的追捧,早已超出这一范畴。
实际上,在相当长一定时期内,“饭圈”这种青年亚文化,同大众文化井水不犯河水。尽管“饭圈”内人士已十分执迷和狂热,但对其他大众没有什么影响。随着“饭圈”一步步拓展“领土”,不断刷新自己的边界,越来越多的大众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个群体。
尤其是肖战粉丝引发的骂战,将许多无辜人士卷入其中,无端谩骂、恶意举报。接着,又发生《青春有你3》的“倒奶打投”事件,造成严重资源浪费。两起极端事件,严重影响网络生态,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等深线》记者近日采访到多名粉丝、明星经纪人、影视、广告行业的从业者,深度剖析行业运作规律,及其背后思维逻辑。
中央网信办也先后发布多个文件,整治“饭圈”乱象。截至目前,整治行动已初见成效,一些行业乱象得到遏制。“饭圈”整治,或许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追星迭代
“饭圈”是粉丝圈的简称,“粉丝”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fans,它的本义是“迷”,而“迷”正好符合追星者对明星的情感状态。单词fans本身由fan+s构成,其中的fan又被音译为“饭”,因而粉丝群体叫“饭”,他们组成的圈子叫“饭圈”。
业内人士告诉《等深线》记者,当下的粉丝文化,比较早的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一些港台明星。当时的明星主要由经纪公司打造,主要是歌手或演员,或兼而有之。
明星若想红,需要多产出好作品,以获得粉丝的认可。这个过程是单向的,粉丝对明星的出道或走红几乎没有什么影响,顶多支持购买其作品。
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综艺节目的兴盛,诞生了新的节目形式——选秀,以年爆火的第二季《超级女声》为代表。由一群纯素人上台表演,再由观众投票决定谁能夺冠。粉丝的投票能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其参与感大幅增加。
粉丝数量的壮大,再加上互联网的兴起,这个群体逐渐发展成自己的小圈子,开始衍生出自己的追星文化。
在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更加兴盛,再加上资本的加持和文化的交流,“饭圈”也从单纯的追星演变成造星。即一个明星从素人到出道,再到走红,整个过程都由粉丝投票决定。明星跟粉丝的联系更紧密,粉丝对明星的作用也更加重要。
根据《等深线》记者日前联系到的多位业内人士的说法,在大多数语境下,当下所称的“饭圈”其实更多指流量明星的粉丝群,尽管一些一线明星和比较成熟的老艺人,也有自己的粉丝群,但两者的行为方式并不完全相同。
“饭圈”所追的流量明星即是所谓“偶像”。根据《辞海》的释义,“偶像”意为土、金、木、石等制成的神像、佛像等,引申指崇拜的对象。但在“饭圈文化”中,偶像特指一类典型的明星群体——比较年轻,形象较好,不一定擅长演戏或唱歌,靠公司的包装和粉丝的支持而走红。
相对而言,“饭圈”发展得越完善,就越呈现出一种封闭性。在那些流量明星中,能够为普罗大众所知晓的只是极小一部分,而这部分也就是所谓的“顶流”。更多的流量明星,一般民众鲜有认识,但他们在“饭圈”中已经“很红很火”。
从“荧屏粉”到“线下粉”
与早年粉丝个体追逐某一偶像不同,如今的粉丝聚集成“圈”并逐渐形成“饭圈文化”,围绕不同偶像形成的不同“饭圈”,进而构成了复杂的“饭圈”生态。
粉丝追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小华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她是上大学之后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