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它是先选择一路动脉,一般选择右股动脉,通过右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择不同型号的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进所要显示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
一、适应症:
1.颅内血管性病变(1)出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颈动脉动脉瘤、椎动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Galen静脉瘤、海绵状血管瘤、颅内静脉血管畸形。(2)缺血性:颅内、颈内系统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颅内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烟雾病。
2.颅内肿瘤:脑膜瘤、血管网织细胞瘤、颈静脉球瘤、脑胶质瘤3.头颈部血管性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颈动脉体瘤。
二、禁忌症:
1.病人情况极为虚弱,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
2.碘过敏或过敏体质。
3.妊娠3个月以内(相对禁忌证)。
4.穿刺部位感染,血管狭窄、闭塞或有粥样斑块(相对禁忌证)。
三、术前护理
1.术前心理疏导: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虽然操作简单安全,但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手术,术中有一定的痛苦,难免产生顾虑和恐惧心理,易造成血压升高或脑血管痉挛,影响造影效果。因此,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并让病人了解为他作造影的医师,及简明扼要的操作过成,逐个步骤的方式全部解释给病人,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感觉、注意事项、手术结果和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以取得其良好的配合,使手术顺利进行。
2.术前常规检查:术前做好血、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血糖及心电图等各项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排除造影剂的禁忌证。
3.术前体位训练:手术体位采取平卧位,造影时患者必须保持不动,否则会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术后术侧肢体应伸直制动12小时。护士应向患者讲述此卧位的重要性,让患者练习床上排便,伸髋平卧24小时翻身方法,教会患者术后咳嗽、排便时需用手紧压伤口,避免腹压增加,以减少手术并发症
4.术前做碘过敏试验。
5.皮肤准备:备皮(去除双侧腹股沟区的毛发),告知患者洗澡,术前更换衣服(衣服已选择宽大且不显影的衣服为宜)。
6.告知患者术前6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
7.术中物品及药品的准备:术前准备好造影剂、肝素、生理盐水、婴粟碱、利多卡因及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材,同时准备好造影导管、导丝、动脉鞘、Y阀等手术用品。
8.予插管的对侧上肢建立留置针静脉通道,以利于治疗。
9.取下活动性假牙及饰品。
四、术中配合协助患者平卧于造影台上,充分暴露穿刺部位,给予心电监护和氧气吸入,躁动病人给予镇静剂并用约束带妥善固定四肢,协助医生消毒铺单、做好局部麻醉。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随时询问患者有无恶心、头晕、头痛、心慌等不适,如有不适及时配合医生做好处理。随时观察加压输液的液体情况,以免输入空气引起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五、术后护理
1.术后患者平卧,穿刺点应压迫15~20分钟后加压包扎,用纱布绷带沿血管走形压迫穿刺部位12小时,制动24小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皮下瘀血。如有渗出,及时更换敷料,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防止感染。指导患者多饮水以利造影剂尽快排出;术后4小时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不含高维生素K的饮食。
2.24小时监护,手术是在全身肝素化的情况下进行,术后注意观察有无颅内出血的发生。严密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如神志、生命体征、瞳孔及肢体活动等,如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反应,常产生焦躁、痛苦心理,所以护理人员应尽力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特别要重视与患者建立,使他们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
3.穿刺部位血肿是血管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合并症,出血量大时,可引起压迫症状。术后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肿。
4.密切观察下肢末梢血运情况是及早发现股动脉栓塞及明确栓塞程度的重要依据。每30~60分钟巡视病房1次,观察足背动脉有无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延长,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若趾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皮温下降,感觉迟钝,则提示有股动脉栓塞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相应治疗,如疼痛难忍时可酌情给予安慰剂或镇痛剂,但需观察分析并及时报告医生。
六、小结
1.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及致残率仅次于恶性肿瘤亦达到70%以上。近年来,全脑血管造影术开始应用于诊治脑血管疾病,由于准确率高,是目前评价脑血管病的唯一金标准。
2.因脑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不能只停留在会打针、发药的年代,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我们要根据不同的病例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护理措施,使护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使全脑血管造影术更加安全可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