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要求
概述
病因、分类和发病机制
急性呼衰
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慢性呼衰
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综合征
有必要记住两个正常值
动脉血氧分压:95-mmHg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5-45mmHg
病因
气道阻塞
肺组织病变
肺血管疾病
心脏疾病
胸廓与胸膜疾病
神经肌肉疾病
按照动脉血气分析
Ⅰ型呼衰
低氧性呼衰
PaO2<60mmHg
PaCO2降低或正常
Ⅱ型呼衰
高碳酸性呼衰
PaO2<60mmHg
PaCO2>50mmHg
Ⅰ型呼衰
主要由于:换气功能障碍
Ⅱ型呼衰
主要由于:通气功能障碍
换气功能障碍包括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弥散功能障碍
肺动静脉分流
低氧
刺激外周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轻度缺氧兴奋呼吸
程度增加抑制呼吸中枢
高二氧化碳
刺激中枢感受器
强烈兴奋呼吸
长时间CO2潴留,产生适应
严重CO2潴留(PaCO2>80mmHg)抑制呼吸
肺性脑病
由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的神经精神障碍症候群称为肺性脑病
失眠、兴奋、烦躁不安
精神错乱、嗜睡、抽搐、昏迷
呼吸衰竭临床表现
急性呼吸衰竭:
呼吸困难
发绀
精神症状
循环衰竭
肾功能受损、上消化道出血
慢性呼吸衰竭:
呼吸困难
神经症状
搏动性头痛、血压升高等
呼吸衰竭
治疗
1.治疗原发病
2.氧疗
3.机械通气
4.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5.呼吸兴奋剂
注意几个常见考点:
1.慢性呼衰最常见的原因:慢阻肺
2.Ⅰ型呼衰高浓度吸氧(≥35%)
3.Ⅱ型呼衰低浓度吸氧(<35%)
4.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1.Ⅱ型呼吸衰竭最主要的发生机制是
A.通气/血流0.8
B.通气/血流0.8
C.弥散功能障碍
D.肺动一静脉样分流
E.肺泡通气不足
2.肺弥散功能障碍最常出现
A.Pa02正常,PaC02上升
B.Pa02下降,PaC02上升
C.Pa02正常,PaC02正常
D.Pa02正常,PaC02下降
E.Pa02下降,PaC02正常或下降
3.诊断呼吸衰竭最重要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是
A.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
B.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
C.pH值低于7.35
D.二氧化碳结合力高于29mmoL/L
E.BE-2.3mmol/L
4.男,58,因肺心病呼吸衰竭入院。入院查神志清晰,动脉血气分析:PakPa(30mmHg),PaCO28kPa(60mmHg)。吸氧后神志渐不清、昏迷,动脉血气分析:PaCO29.3kPa(70mmHg),PaO.6kPa。本例病情恶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感染加重
B.心力衰竭加重
C.气道阻力增加
D.氧疗不当
E.周围循环衰竭
5.某慢性肺心病患者,受凉后咳喘加重,咳脓痰,发热烦躁,发绀加重。次日神志模糊,嗜睡血压/60mmHg无病理反射,最可能的诊断是
A.肺心病并感染性休克
B.肺心病并肺性脑病
C.肺心病并急性脑血管病
D.肺心病并DIC
E.肺心病并消化道出血
(6-8共用题干)女性,50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炎型患者,近1周受凉后咳嗽、气急加重,咳脓性痰。动脉血气分析:PaOmmHg,PaCOmmHg。
6.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该患者的呼吸功能障碍为
A.通气功能障碍
B.换气功能障碍
C.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并存
D.肺泡膜增厚所致弥散功能降低
E.通气/血流比例增高
7.对该患者的最佳治疗措施应为
A.联合应用抗生素静脉漓注
B.应用祛痰药和解痉平喘药
C.持续给予2L/分流量的氧吸入
D.应用呼吸兴奋剂以增加通气量
E.控制感染和改善呼吸功能
8.该COPD患者病情发展已出现
A.Ⅰ型呼吸衰竭
B.Ⅱ型呼吸衰竭
C.低氧血症
D.高碳酸血症
E.呼吸性酸中毒
如有疑问请咨询邓老师QQ/,邢老师QQ/,朱老师QQ/
答案:EEADBCEB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