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乙本: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锐)之不可长葆(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退天之道也。
帛书甲本:
?(持)而盈之不若□(锐)之。□(锐)之□(不)可长葆(保)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退)天之
楚简文:
持而浧1之不不2若3巳(已)4。湍5而群之不可长保也。金玉浧室莫能狩6也。贵富7骄8自遗9咎10也。攻11述12身退13天之道也。
注释:
1浧:1、音ying,阳平,泥;沉。《康熙字典》浧,泥滓也。2、“浧”同“澄”,澄,音cheng,水静而清。3、“浧”音ying,上声,满;同“盈”。帛书作“盈”;《说文》盈,满器也;充满;多余。
2不:衍文。
3若:本义顺从。像,如同,相当。
4巳:讹文。“巳”为“已”,停止。(已,多指事物的静止、安静状态。)
5湍:水流过急形成的漩涡。帛书作“揣”,音tuan,古同“团”,集聚的样子;音zhui,捶击;音chuai,放在衣服里。
6狩:本义指打猎。“狩”作“守”,守,本义指官吏的职责、职守;节操、品性;引申守护、防卫;保持、坚持;遵行。
7富:财富,财产多。
8骄:本义指六尺高的马,高大雄壮;傲慢,骄矜;自高自大,不服从。
9遗:音wei,给予,馈赠。“自遗”,自己给予罪过、灾祸的意思。
10咎:本义灾祸,灾殃;过失,罪过;怨仇,憎恶。
11攻:进攻,攻打;治理,加工;指责;用药物治疗疾病;专心从事,致力研究;同“功”。功,用力从事工作,功绩,功业,功劳;事情,工作;功德,恩德。
以“功”的功绩作解,不符合文意。
12述:《说文》述,循也;陈述、讲述。
13身退:没有私心。〈天长地久“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这一节楚简文和帛书文差异较大,楚简以自然与人的现象和行为说明相互作用的运动关系,阐述运用“动与用”要符合道与德的道理。帛书以行为的趋向来要求“止欲”“知足”,都是在阐述人类“欲动力”的运用,故此将译文、释义分开后合并:
一、
楚简文:
持而盈之不若已;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富骄自遗咎也。攻述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手拿着还要满的不如停下来;湍急的漩涡还要集聚成群的不会长久保持啊。金玉堆满房屋不能体现它的价值啊;只看重财富且仗势欺人的是自己送给自己灾祸。没有私心地治理“动的湍”和“用的骄”,天的法则啊。
释义:
人类是自然“返溺运动”的产物,必定以自然之道成长;人在自然里组建了人类社会,又在人类社会的“返溺运动”里建立了人类的社会法则——人之德。但是人类有时会脱离了客观规律和法则,用个人的主观意志行事,从而违背了自然之道和人之德。承接上节〈上善似水〉的水,辅助以德篇〈名与身孰亲〉的身与货,用自然的客观现象和人的主观行为合在一起来说明人的“返之动”和物的“溺之用”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人类法则,把握好人的欲望朝着善的、利的方向发展,运用好“动”和“用”造福于人的生活。
仰韶旋涡纹彩陶四系罐中国国家国家博“持而盈之不若已,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是用水的道来了解天的“道”,认知人的“动”。人如流水,江海有道,动不如静,静是有道的动,是不声有序的动。拿着盛满了水的器皿活动,会导致器皿里的水溢出而产生伤害,用“已”的动作来规范意识、行为,来避免物质性、精神性的伤害,动要应时、应地、应力。
湍而群之,湍者,急欲动也;群之,少数的组团;这个急欲都产自一个“出生地”。“湍”在流淌有序的有道里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形成,每个“湍”都有自己的自私形态,却想在大道里想用奇道来满足自身畸形的欲望,即使成了“群”,这种不正当的偏奇行为也会在大道的里得到“纠正”而消失。
“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贵富骄自遗咎也。”是讲述物或货的用,用的不得当则生祸端。“金玉盈室”是多,但是多却不得其用,用现在流行过的话说:“钱再多,花不出去的就是废纸。”金玉要“有用”,还要用在有道、有德的活动上,身和货相匹配才能不惹灾祸;钱多也能生“势”,把钱花在背离自然规律、违背人类道德的事物上是恶的行为,百姓以仗势欺人、恃强凌弱的行为深以为耻。
“攻述身退,天之道也。”天道人心啊,人与自然的客观运动有一个整体方向,这个有方向的整体性运动,可以称之为整体公运动。在这整体公运动里、在力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各种形态的有运动,而这个有运动也会在整体公运动的作用下“修正”自身的有运动。在“修正”的过程中,有的尊重客观事实跟上了整体公运动而自由活动;有的执着于主观意愿来维持短暂的私运动,和整体公运动、修正的有运动发生“碰撞”而产生了不自由。
自然之道、人类之德的合一既是天道又是人心,人人对违背人与自然的事物要追根溯源,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给予偏奇施加正力,来获得“和其光、同其尘、畜其珍、解其纷”的生活。人尽其才,“尽才”需要动用积累的知识,用“知识”来混淆视听或用“学问”去谋取私利,动则遗咎;物尽其用,“尽用”需要认知物的属性、作用和应用的方式方法,物要用在正道上,偏了、奇了轻则出洋相,重则有伤害。想要得到“正福”、免除“奇祸”,就需要掌握、遵循自然之道、人之德,不能保持‘平衡’的“偏奇之动”不如保持‘平衡’的“中正之动”,“急欲”的“偏奇之动”最终会湮灭在正道的“中正之动”里;“有用的不动”不如“有用的动”,“有用的动”也要有正的方向,如果只为自己的私利走“奇道”去使用“有用的动”,就是给自己找“罪”了。(这里的平衡是人的主观意志要尊重客观事实,感性服从理性,在认识因果的基础上将事物发展、运动的脉络联系起来,辨识力的相互作用、分清行为的因与果、利与害并趋利避害,保持向上、向善的意识和行为。)
附注:
1、“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范蠡进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
左丘明: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据传他比孔子小二十多岁。著有《左传》《国语》。
范蠡:春秋末期楚国人,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2、关于楚简“持而盈之不若已,湍而群之不可长保也”的“浧”,对它甚是纠结,有点个人的看法不知对与不对,按照上下文,“浧”也可以作“澄”,而“澄”似乎更能说明动与静的关系:“手拿着还要澄清水的,不如让它静下来。”
二、
帛书文: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
手拿着还要满的不如他停下来,捶打还要尖锐的不会长久保全啊。金玉堆满了房屋不能去体现它的价值啊,只看重财富且仗势欺人的是自己送给自己灾祸。无私心地认真做事,天的行为啊。
释义:
持而盈之者是欲求不满,获取必然有方向、途径、方式,而人类的获取行为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作用下就有了侵害和非侵害、正当和不正当的认识和判断。在符合自然之道的前提下,用人类社会积累的行为法则来判断个人或集体行为的利与害、对与错、善与恶成为人类的共识,这也是人类在万物向上的基础上形成的向善、向上的发展规律。
求满是为了什么,怎么求满?满是为了获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使得人类能拥有长久、稳定的向上生活。追求满是人类特有的意识,而为了达到满的过程中,却因为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异产生了意识行为的为公、为有和为私,为公是为了利天下人,为有是利人也利己,为私是只为了利己(个人的、自私的圈子和团体);在求满之道有了正与奇的分别,即获取途径的侵害性和非侵害性、得到的正当性和不正当性;求满行为的利与害有了善与恶的因果关系。
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揣而锐之,兵器、工具也,器具必有其用,工具的创造、应用是成为人的标志之一。首先,没有精良的工具营造不出美好的生活,没有神兵利器抵御不住凶兽的撕咬;其次兵器、工具没有人的意识,工具具有可操控性。工具可以是静态的无机物,也可以是动态的有机物,操作工具的是人,工具的利与害、善与恶在于人,有时候人也会在私利的诱导下被幻化成工具。
三、合并释义
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在自然“欲动力”的推动下,道在运动中不断发展,首先是在自然空间里的“碰撞”,其次是人类的“创造”,最后在“碰撞”和“创造”的相互运动、互相作用下趋向合一的人与自然;名在应用下扩展,发现“名”、认识“名”、运用“名”、命名“名”、实践“名”、创造“名”;自然的动和人的动汇合,用人和自然的“名”辅助人的“动”,走出了一条人的道。
人类部落、社会在壮大,在人类的“返溺运动”里,获取需要的行为在狩猎采集的混乱里走向种植饲养的稳定,在物质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个体精神的需要也成为人类追逐的“猎物”,欲的认识让人类不得不思考人类行为的利与害、善与恶和人与自然的因果关系。
人类在“碰撞”里诞生并得以延续生存,是在尊重人与自然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但是随着人类成为这个小自然世界的“王”,一部分人类在欲望的扩张下,同一体的获取和付出的行为在个体主观意志的作用下逐渐失去平衡,满、多、溢的状态使人的心理和形体一起变形(量变引起质变),导致人的动物性复发并“提高”了动物的残暴性,把侵害性的意识和行为使用在人和物上,使一心利己的人脱离自然之道、背离人类之德,致使其意识和行为成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最大矛盾。
人的贪婪行为超出了自身能力的范围,为了填塞扩张的欲望,用工具性的名、势、力对客体施加侵害性动作来满足私欲(客体,人类社会里相互交织的个人、集体、国家,自然里的万物),这种现象能加速资本的积累、填补扭曲了的精神空虚,更会因为恶行而引发抗争。获取方法的不正当是走向灾祸的开始,通过侵害行为满足“甚欲”的同时,也给“享受者”自身带来心理、生理上的连锁反应而产生病变,就如同在自己身上埋下一颗诡雷,受到震动就会爆炸。
利与害、善与恶相互夹杂、互为因果;见果,却看不清果之因,不能因为因多就无视因,在享受果的同时还要求果要“有声有色”;见因,却判断不出果,一味在求果上“做文章”,强行于臆想的迷雾里,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人。生活常识积累的认识越多,解决需要的渠道越多,解决要分清利与害;渠道越多,行为动作越多,认知行为善与恶的真假是要点,掌握自然的规律和人类的法则并运用于人与自然是人类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