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减少关节骨侵蚀、延缓甚至阻止疾病进展、预防关节畸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多项研究均证实,在症状出现的最初3个月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时期。因为在X线显示虫蚀样改变时,骨质破坏已经不可逆,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我们尤其强调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临床上常用的西药大概分为非甾体抗炎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在我国还可以根据辨证论治服用中药和中成药等。
1、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能够有效地缓解关节疼痛、肿胀和僵硬,但是这类药物对于延缓疾病进程和阻止关节的破坏没有作用,所以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同时,需要同时应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以达到快速控制临床症状、减轻痛苦,同时又能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洛索洛芬钠片、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该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肝肾功能损害及可能增加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非甾体抗炎药的外用制剂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扶他林)、辣椒碱膏等对缓解关节肿痛有一定作用,不良反应较少。
此外,非甾体抗炎药使用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只有在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足量使用1-2周后无效才更改为另一种;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非甾体抗炎药同时服用;老年人、心血管高危人群和有消化道溃疡史的患者咨询医生后服用;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发挥作用较慢,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大约需要1-3个月,故又称为慢作用抗风湿药。这些药物虽然不具备明显的止痛和抗炎作用,但可延缓或控制病情的发展,是真正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因此在治疗上也是必不可少的。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等,中药提取物还有雷公藤多甙片、白芍总苷胶囊、青藤碱等。尽管这类药物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让很多患者对此产生恐惧。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药物的不良反应是较大剂量用于治疗血液病时产生的,而在风湿病的治疗中应用剂量比较小。并且我们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等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必要时进行对症处理或调整治疗方案。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积极的治疗,是可以控制甚至阻止疾病进展的。类风湿关节炎并不是“不死的癌症”。所以,需要患者建立对主治医师足够的信任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3、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最强的抗炎药物,口服小剂量泼尼松或局部注射激素能够显著缓解关节炎症所致的疼痛和功能受限。对于不适宜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关节肿痛严重者,可予小量激素控制临床症状,待抗风湿药起效后,逐渐减停激素,即在慢作用抗风湿药起效之前起到“桥梁”的作用。有很多患者对于激素的应用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服用激素之后就会导致库欣综合征(满月脸、水牛背等),就再也不能减掉。其实人体的激素分泌是有规律的,早晨8点钟左右开始分泌,在中午达到高峰,夜间激素水平下降。所以我们要求患者在早晨8点之前顿服激素,使药物的吸收与自然的激素分泌同步,避免扰乱患者内分泌系统,这样就尽量避免了库欣综合征的出现。并且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使用激素多为中小剂量,在慢作用抗风湿药起效后会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直至减停。
社会上有一些不负责任的“游医”,打着“祖传秘方”的幌子,给患者服用含有激素的胶囊剂。疾病也的确得到了缓解,但因为不知道所添加的激素种类和剂量,不能及时、规律地进行减停,导致许多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延误了患者的病情。所以,类风湿关医院风湿病科就诊。
4、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一类新型的抗风湿药,与慢作用抗风湿药联合使用,能够增加疗效、缩短起效时间等,但价格昂贵,并且有增加感染机会等,病毒性肝炎和活动期结核患者禁用。
5、中医药内服与外治法
中医中药的治疗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肿胀疼痛等也具有显著的疗效,但需要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等,四诊合参,进行辨证论治。中药的外治法也可以缓解关节肿胀疼痛,如蜡药疗、药浴等,使用之前最好咨询中医医师。另外,中医诊疗技术的小针刀、针刀镜等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中已经开展应用。
6、外科手术及其他
对于关节严重畸形,内科治疗疗效不确切的患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包括滑膜切除术、关节置换术、关节融合术等。手术前关节的功能状态对于术后恢复至关重要,因此术前治疗应争取达到最佳功能状态。
北京好看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白癜风的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