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静脉途径治疗脑脊髓动静脉畸形二

CharbelMounayer教授提出的静脉途径栓塞治疗适应症为:1.破裂型AVM;2.通过其他治疗无法得到治愈;3.小型AVM(平均直径3cm,1-4.2cm);4.单静脉通道引流。(摘自长海OCIN)

如何解读这个适应症?

第一条似乎是说出血的AVM得治疗,因为自然风险已然变大。

第二条可能指目前常规治疗中,手术切除风险太大,严重损伤不可避免;动脉途径栓塞导管无法到位;畸形血管团较为弥散,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靶点选择困难,放射治疗后至畸形血管闭塞期间再出血风险较大。

第三条其实是语焉不详的,所谓小型AVM,除了容积量小,还有异常血流量小,流体压力也可能小,但多小才算真的小?在静脉途径栓塞过程中,如果首先阻断静脉引流,会导致尚未栓塞的畸形血管腔内的压力陡增引发出血,而选择流量小、流体压力小的AVM,出现此术中并发症的可能性会降低。另外,介入医生很聪明地应用球囊临时阻断动脉端血流,降低动静脉出入口的压力梯度,然后在临时阻断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利用ONYX胶完全填塞畸形血管团,消除其出血风险,而栓塞容积量小的AVM所用时间短。于是,适应症便建议在模糊的“小型AVM”上了。

问题的提出:静脉途径栓塞过程中,如果ONYX胶未能完全栓塞畸形血管团而引流静脉已闭塞,在解除动脉端球囊阻断后,出血风险有多大?显微手术若只夹闭阻断“小型AVM”的静脉引流,出血风险究竟又有多大?

问题的实质:在静脉引流骤然阻断情况下,出血风险考量的是畸形血管团内的血压与畸形血管壁承压力之间的关系,若前者大于后者会出血,反之则不会。

异想天开:手术用血管夹阻断引流静脉,只要能控制进入畸形血管的血压(同时能保证正常脑组织的最低灌注压)不超过畸形血管壁的承压力,直到畸形血管腔内的血栓形成完全,亦可能达到治愈目的而不用切除畸形血管团。

笔者记得数年前在切除一例运动中央区小型AVM后,其深部的豆纹供血支止血不易,不忍追踪止血伤害功能,采用压迫止血,但术中桡动脉动态收缩压一旦超过mmHg就再次出血,术中反复验证了这个临界收缩血压后,严格控制管理血压直到术后48小时。患者术后无脑出血,1周后顺利出院,无神经功能废损。(注:这个概念与“正常压力突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目前,还没有可靠实用的技术能评估和监测畸形血管壁的承压力与颅内供血动脉的血压。也许,这是未来需研究的方向。

第四条限定在单静脉引流值得商榷。当然,AVM越小,影像学上单支静脉引流的几率也越大。固然,作为静脉途径介入治疗,单静脉阻断后更利于ONYX胶的逆向弥散达到完全填塞畸形血管团的目标,栓塞自然更为可靠。即使畸形血管团未被完全填塞,基于前面的推测,治愈的可能性也较大。同理,只要多支引流静脉都能被栓塞阻断,同样有可能治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影像上动静脉之间交通在栓塞后的消失并不等于可能的“隐匿性”交通的消失,这是动静脉畸形复发的可能原因。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myc.com/jbbj/110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