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月牙儿母女相继为娼,是贪念撕扯道德,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爱啃书的初拾

《月牙儿》是现代文学家老舍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脱胎于长篇小说《大明湖》;因为这部长篇在“一·二八事变”中被战火焚毁,不忍作品就此绝迹的老舍,又将记忆中的重要片段重新赋予纸上,才诞生了中篇《月牙儿》。

与老舍那些盛名不衰的作品相比,中篇《月牙儿》显得寂寂无闻,以至于很多读者会忽略;但若翻开这篇故事,会发现:它字里行间呈现的悲凉和绝望,足以让人缄默无言。

作品描写的是:旧社会中的一对善良母女,先后被迫堕落为娼的故事;借助这屈辱和苦难的人物命运,作品也真实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底层社会的女性群体所面对的奴隶式的生存困境。

熟悉老舍作品的读者都知道,老舍创作的故事,多是将目光放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身上;比如《骆驼祥子》里的祥子、《我这一辈子》中的福海,在他的笔下,这种有着悲壮命运的人物多为男性,女性题材相对较少。但他的中篇小说《月牙儿》,却反常俗地写了女人,而且还是在传统社会观念中,那种为人所厌恶、不齿的娼妓。

当然、作品的字里行间,更多是展现处于社会底层的她们,所面对的苦涩追求和深层悲债;这段糅杂着血与泪的女性生存史,读来亦是沉重悲凉。

《月牙儿》这篇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关系更是简单明了。

故事主要从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母亲,在经历丈夫病逝后,独自带着女儿辛苦谋生说起。

文中的母亲是底层最典型的劳动妇女,她温和善良,吃苦耐劳,也有着逆来顺受的性格。

在丈夫病死后,孤立无援的她为了将七岁的女儿拉扯大,先是当尽了家中可用的所有东西,甚至包括那根作为陪嫁的银簪,后又成为洗衣妇,没日没夜的给那些店铺伙计洗臭袜子,经常被熏得吃不下饭;但这样的辛苦劳作,换来的钱竟也无法解决生存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为了不让女儿饿死,获得可以上学的机会,母亲只好另嫁他人;然后好日子没有多久,新丈夫就另走他乡,没了音讯。

面对再次失去家里的顶梁柱后,母亲并没有大哭,因为哭解决不了问题,也没有再去当洗衣工,因为洗衣工的工作同样挽救不了家庭。

对母亲来说:靠劳动根本养活不了自己,而靠出卖身体的方式挣男人们的钱,才是让女性获得生存的可靠之路。

母亲的选择是让人惋惜的,但更是无奈的:试想当一个人靠着勤劳的双手都养活不了自己时,其个人命运也就被剥夺了选择权,这就是旧社会的悲哀。

如果说母亲的命运转折让人悲叹痛惜,那么她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的命运,更是给了读者内心重重一击。

作品中的女儿生得纯真漂亮,在母亲艰难的培育下,得以在学校毕业,属于当时社会环境中的知识分子,当得知母亲暗娼的身份后,女儿对母亲又心疼又怨恨,并暗暗发誓,绝对要靠自已劳动的双手养活自己。

此时的女儿是接受过新文化思想教育的女学生,懂得身为女性的独立和自尊,也坚信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所以,母亲的遭遇更如同一面镜子,对她是警醒作用。

可无奈的是,女儿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四处碰壁,根本没有女性可以从事的正当工作;为了谋生,女儿只好退而求其次,竞聘了饭馆女招待的工作;天真的她坚守原则,拒绝男客人的调戏,也对其他女招待的放浪言行嗤之以鼻,然而现实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老板因为她的不妥协而解雇了她,导致女儿再次失去生活来源。

在现实打压下,女儿开始慢慢明白:学校里教的本事和道德都是笑话,而母亲所走的路是唯一能够生存下去的;但即便意识到这种生存困境,女儿并未妥协,而是不甘心就此沦落,仍要再做一次挣扎。

她信奉人性的美好,更信奉爱情的忠贞和自由;所以当校长侄子免费帮助她租房子后,她以为遇到了爱情;直到男人的老婆找上门来,才明白自己的可笑,原来自己在男人心里就是拿身体换取物质的卖身女,自以为是的爱情不过是男人心中一场钱与欲的交易。

饱受生活惨痛折磨的女儿,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苦衷,更明白了活下去的艰难;此时母亲的命运不再是警醒的镜子,而是母亲用无数个绝望的日子淬出的真理。

最终在残酷的生存面前,教育赋予女儿的道德信念都土崩瓦解,她成为了和母亲一样的身份,靠着出卖身体,来保证自己的生存。

对于母女两人来说,她们最初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坚持,也都倾尽全力的想要改变命运;但无奈的是,这种宝贵的生命活力还是被残酷现实错击垮,两人最终走进了痛苦的宿命轮回。

而“月牙儿”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暗示了两人的悲剧性命运:即便美丽皎洁,可依旧是孤孤单单的挂在空中,因为没有强大的依附背景,最终还是被乌云遮盖,被黑暗吞噬。

而母女两人相继为娼的悲剧命运,更揭示了残酷的生存条件!

民以食为天,没有饭吃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当人们受饥饿本能的驱动,也就唤醒了最原始的兽性;而人们回归原始状态后,人格尊严是不值一提的。

况且在旧社会制度的命运囚牢中,纯洁忠贞的爱情成了虚伪幻境,勤劳朴实的本性被人践踏鄙视……放眼望去,整个污浊社会只有钱、权、肉的赤裸交易,这样的生存环境,也让人们的价值观变得尤为畸形。

就如女儿感叹:

“钱比人更利害一些,人若是兽,钱就是兽的胆子。”

世间难熬,连神明也在劫难逃……这样的社会现状,不禁让人心生寒颤!

在这场身不由已的堕落中,母女两人看似有着相同的悲苦境况,可若仔细分析会发现:即便两人都被无可奈何的命运煎熬,可堕落的本质全然不同!

先来分析最具典型代表的母亲!

在老舍的笔下,逆来顺受的她,始终是备受男权压迫的受害者;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后期命运,母亲表现出来的更多是臣服。

据伏波娃的《第二性》理论分析:

“女性的内在性并不是先天的,而是社会制度强加给她的。”

而纵观当时母亲所处的环境,依旧是充满封建传统和男权印痕的社会,尽管在新旧思潮的碰撞中,女性有了平等和解放的意识觉醒,可对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来讲,男尊女卑的秩序是稳定不变的,女性也是被公认的失语群体。

从母亲的选择经历中,也不难看出这点!

为了养活女儿,母亲选择再嫁;第二任丈夫虽然给了母女短暂的幸福时光,但后期却沉默离开;这种家庭变故,对重新获得安稳的母亲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也因此,彻底对家庭结构失去信心的她,选择了沦为暗娼。

即便在为娼期间,母亲又嫁给了可靠的馒头铺老板,再度获得归宿,可最终结局还是被抛弃。

命运的这种双重戏弄,也彻底抽空瓦解了母亲人性中所有美好;当内心彻底绝望后,饱受磨难的母亲也只剩下对于金钱的迷恋和焦渴,因为钱从来不会背叛自己。

由此可见:母亲思想的起伏和变化,始终是受男权影响的。

也是因为这种影响,让母亲失去了最为宽厚和慈爱的母性光辉,完全沦为钱的奴隶,女儿成为她换取生活费用的商品,她看不到女儿的痛苦和染病,只用锐利的眼光盯住客人的钱袋子,甚至粗暴贪婪的抢客人的皮夹、手套和鞋……

此时的母亲已经完全被物欲社会吞噬,成为社会制度的奴性化产物。

相比母亲的麻木臣服,女儿在堕落中始终具有反抗色彩!

对女儿来说:她想好好的生存下去,但内心因道德撕扯,让她无法坦然接受暗娼的命运;在痛苦觉悟与残酷现实不兼容的情况下,女儿的行为举止也出现了畸形反抗,她是怀着决绝的心态,对现实展开了一种阴暗隐蔽的报复。

在经历爱情被骗后,女儿也洞穿到了男权社会对待女性的虚伪,明白了“世界就是狼吞虎咽的世界,谁坏谁就占便宜”的残忍真相,因此,也开始衍生出一套荒唐的生存法则混迹在社会底层。

最开始是以女学生身份,故意引诱道貌岸然的文明人,通过揭穿他们的虚伪面目获得快感;后来又学会了用身体做交易,借由地方警官的权力去收拾那些欺辱自己的地痞流氓;到了最后,女儿发现自己染病后,更是理所当然地直接传给上门来的客人……

这种报复是快感的、激进的,但更是痛苦的,因为女儿的报复始终是建立在自我损耗上,完全是用以卵击石的方式来敲砸残酷现实的条框秩序。

作品的最后,当地方警官以“教化”的名义将众多暗娼抓起来,然后通过收取手续费,将女人们卖给男人做老婆时,作品中的女儿再次看清了这是场无尊严、无自由的强卖服务,所以宁愿被关进牢房,也不愿出来受辱!

“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没有起色,在我做梦的时候都见不到这样丑恶的玩艺,自从我一进来我就再也不想出去了,在我的经验中,世界比这并强不了许多……”

可以说,女儿的最终结局是一场残忍的自我清醒,这份清醒锋利如刀,是对荒唐社会的凌迟,也是对麻木人性的凌迟。

鲁迅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读完老舍的《月牙儿》,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

挣扎于乱世之中,底层人民身似浮萍;当违背人伦道德的事件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当生存和尊严在逼仄的生存困境中只能选其一,作为贫穷又弱势的妇女,母女两人在黑暗的社会中独处,留给命运的只有被压迫、被侮辱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见,相比个人命运的悲哀,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才是真正的悲剧。

而母女两人进退两难的风尘堕落,也不过是时代变革下被忽略的一曲女性悲歌。

细细品来,《月牙儿》的悲剧基调更令人深感悲怆了。

庆幸的是那个时代过去了,如今现实的种种荒唐事,更多是复杂人性千变万化的结果;如何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永葆初心,便是考验我们的艰巨任务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myc.com/jbby/12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