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对立,岂能捏合

“儒释道”是一家吗?如果说的是“三教合一”,那不必讨论,因为“宗教”与“学说”毕竟是两码事。但如果将这三家学说硬要捏合成一家,那本文的原创作者“云中有我名”认为,这是故意搅浑水、和稀泥,是别有用心的。一、儒学是入世处世的学说○儒学出于孔子系列。其主张是建立和维护封建礼教,教人如何处世、如何为人。儒学教化民众要遵从封建礼教,不可逾越,要相信宿命,要绝对忠诚于父权、夫权、族权、官权和王权。○儒学扼杀了人的纯真天性,压制了人们自由平等的思想意愿,维护了腐朽没落而又残暴的封建统治。儒学是套在民众脖子上两千多年的精神枷锁。○鲁迅先生怒斥其为“吃人的哲学”,对其深恶痛绝。○庄子也曾恨恨道:没有冤债,不成父子。——这是对奉行儒学的封建社会畸形的父子关系的沉痛批判。由此可见,道家是反对儒家礼教的。○孔子曾经数次拜见老子,老子却避而不见,或散发披衣(敞着怀)出见、但又一言不发,可见老子是是鄙视孔子的。——这也表明,道学与儒学是不可调和的两种学说。○儒学常用“孝子、忠臣、烈女”来宣扬“仁义道德”、“忠恕孝悌”,但这是虚伪的,是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不是为民众的利益服务的。○修行上,儒家讲“人道、世道”,均属于“常俗之道”,而道家修炼天机却是“逆俗常、顺天道(顺应自然)”,二者是相互对立的。此图象征着“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二、佛学(释)是出世遁世的学说○佛学(释)是从古印度或古尼泊尔泊来的宗教文化,与“儒学”正相反,它教化的是出世遁世的生活理念。这是非常消极的人生哲学。佛学宣扬的是寂灭性情,刻意隐忍,默守戒规,吃素念经,远离俗事,以期从“苦海”解脱,求得心灵的安宁。○如此教化,人就会变得冷漠无情、且自命清高,把社会劳动以及家庭事务视为“俗事、俗务”,把父母亲情也视为一段“尘缘”,可以无情了断。○信佛的人,常用满口经文来“点化”、教训他人,以显示其层次高,可见他们主观上是脱离和排斥众人的。○佛家学说既泯灭了人的社会属性,也泯灭了人的天然个性。○古代帝王曾经多次发起过灭佛运动,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古代推崇农耕文化,而引进了佛学后,一部分劳动力被瓦解了,农民们都去寺庙念经去了,不干农活,不管家事,也不服朝廷管,故而被皇朝灭之。○佛修的特点是只修心性,不修身命,以打坐冥想为主。实修中弊病颇多,出偏入魔的风险很大。特别是初学打坐,甚至有中风的危险(坐化了)。佛信徒虔诚跪拜的塑像三、道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道学出于老子或更早的智人,是对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的总的、根本的、普遍的哲学学说。——这是本文原创作者“云中有我名”按照个人理解所下的定义,并不一定很成熟。○道学引导人们以自然为本顺应自然、恬淡虚无、清静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启发人们由后天返先天,重新认识自我,发掘自身生命潜能。本文原创作者“云中有我名”已实证,这是直指人体生命奥秘的科学学说。○与佛修完全不同的是,道修是“性命双修”的,淘冶的是人的真性情;主张在“尽人事、和俗尘”中修炼真身;讲求的是对于假恶丑要敢怒敢言,惩恶扬善,见义勇为。○特别是,道家有“太极内家拳”可在动修中入静,形神兼炼,养颜益寿,防身健体,彻底避免了打坐静修的风险。○此拳道若能炼至开悟,可“打入山门过玄关”,得见性光,继而登堂入室,高处览胜。这一步一步的成果,本文原创作者“云中有我名”均已实证过了。道家以“太极拳”作为修炼动功四、结语综上,道、儒、释三家学说的思想内容相互对立、完全不同,历史地位也不同,其来源也不同,岂能相提并论、机械地捏合成一家?尽管“道”与“释”在“见性光”层面上是有交叉点、是有相通处的(这一重要结论,是本文原创作者“云中有我名”在修炼实践中得出来的),那只能说明人体生命科学奥妙与虚空清静相关,并不能说明“道”与“释”就是“一家”,二者虽有“同归”处,但出发点和修炼过程是完全“殊途”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myc.com/jbby/13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