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疾病病因
临床表现
疾病检查
疾病诊断
疾病治疗
疾病预防
疾病保健

独立战争结束后,拉丁美洲各国发展迅速,被

北京权威白癜风医院 http://www.jk100f.com/m/

引言

独立战争结束后,拉丁美洲各国封建制度除海地、墨西哥曾被局部破坏外,其余国家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大多数土生白人地主的大地产基本上原封未动,并且还由于没收西、葡殖民统治者的土地而急剧扩大。

大地产制与考迪罗主义

许多独立战争时期的军官、官吏、政客采用掠夺、廉价收购、丈量土地以及强迫迁移等非法手段,掠夺大量土地,成为新的大地主。例如,在十九世纪最后二十年中,阿根廷的独裁者就把一亿五千万英亩土地无偿分赠给一些大官僚、大商人和大土地占有者。在巴西,两千人所占有的土地面积,比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丹麦四国面积的总和还大。在委内瑞拉,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属于大地主,每户地产面积都在四千英亩以上。外国资本家也霸占了大量土地,经营种植园。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危地马拉占有十七万英亩的土地,种植水果等。

在大地产制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被大地产主所占有,而广大农民,尤其是印第安人则缺少或没有土地,过着极其贫困的悲惨生活。丧失土地的农民成为佃农,他们除向地主缴纳各种地租外,每年还用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时间为地主服各种劳役。

在地主残酷剥削下,许多印第安人和墨斯提佐佃农沦为债农,债农名义上是自由的,但庄园主却利用种种手段。如产品要卖给地主、在地主开设的商店购货、使用地主的工具要付高额租金等,使他们永远无法偿清债务,不得不世世代代依附于庄园主。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奴隶制。大地产制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许多大庄园,由于经营管理混乱,只有很小一部分耕地有人耕种,大片肥沃的土地往往弃置不用。据统计,在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约一个世纪内,巴西全国土地有二分之一适于耕种,但实际耕种的土地只有百分之一点六。同时,耕种方式极其原始,雇农制度的生产效力也极为低下。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中,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至少下降百分之五十。大部分土地没有实行轮作制,没有人工施肥,森林被滥砍盗伐,水土不断流失,地力遭到严重消耗。

大地产制不仅破坏农业,而且阻碍和打击了萌芽中的民族工业。农民穷困,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掌权的大地主通常竭力阻挠民族工业的发展。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从国外输入廉价的工业品,反对用关税保护年轻的民族工业,反对改善为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国内建设,例如修建公路、铁路和运河等。

大庄园主为了谋取暴利,往往为了出口只生产一、二种作物,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从而使拉美各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附庸。独立后,拉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共和制,但实际上实行的是考迪罗(意为首领或军人独裁者)主义,即军事独裁制度。它是拉美各国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统治形式。在各国,无论中央或地方,都由大大小小的考迪罗统治着。

考迪罗主义是拉美社会矛盾尖锐化的产物。由于大地产制的盛行,社会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在经济、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大地主阶级,勾结教会反动势力,以军队为支柱,借助军事独裁来维护其统治。因此,考迪罗主义是大地主专政的一种特殊的政治统治制度。这种制度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不同于封建时代的国王和大封建主,因为他们的权力并非来自世袭,而是来自无数次的战争与“革命”;也不同于英、美、法等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总统或首相,因为他们取得政权主要是通过军事政变,而主要不是通过形式上的选举。正如威廉·福斯特所指出那样:它是“反动独裁者的统治制度,他们通过暴力夺得政权,同时也用暴力来维持其统治。”

考迪罗的独裁统治,给拉丁美洲各国造成极大的危害。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在独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由于考迪罗的统治,各统治集团为争夺权力,经常发生政变和内战,弄得社会极为混乱,政局动荡不宁。如,玻利维亚在七十四年内共爆发了六十次“革命”,哥伦比亚在头七十年中爆发过二十七次内战,秘鲁在独立后一百年期间更换过五十多个总统。各个考迪罗独裁者统治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只有几小时、几天,有些几个月、几年或十几年。至于能维持终身统治而不被政变推翻的,是极罕见的现象。

每个考迪罗为了夺取政权,曾不惜使用阴谋、诡计、欺骗、残暴和背信弃义等伎俩。一旦政权到手,他们便任用亲信,贪污受贿,大肆搜刮财富,造成国库空虚,财政紊乱,民不聊生,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在考迪罗独裁统治下,宪法形同废纸,人民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利,工会组织不能合法存在,工人罢工遭到残酷镇压,黑人和印第安人还要受到种族的歧视和压迫。考迪罗也是帝国主义在拉美各国的代理人。他们为了夺取政权或维护既得利益,往往以出卖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换取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这就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武装干涉提供了方便条件。

列强对拉丁美洲的争夺及其经济侵略

英国的势力早已侵入拉丁美洲。它干涉过巴西、阿根廷、乌拉圭三国战争(一八二五-一八二八年),企图借机夺取乌拉圭,但未得逞。一八四五年,它又联合法国武装干涉阿根延-乌拉圭战争。一八六二年,英国宣布它所侵占的中美洲伯利兹河流域为殖民地,即英属洪都拉斯。在智利与玻利维亚、秘鲁为争夺产硝区而爆发的太平洋战争(一八七九-一八八三年)中,英国从中挑拨离间,混水摸鱼,取得了智利整个硝石产区的垄断权。

拉美独立战争后,英国通过货款、直接投资以及控制各国对外贸易等方式,在拉美各国获得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许多特权。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英国在这里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例如修建铁路和港口,开辟轮船航线,低价收购土地以及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开发各种矿产等。通过这些方式英国资本控制了各国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矿业、石油开采以及大多数国家的交通、铁路和港口等企业。一八七0年,英国在拉美的投资为八千五百万英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上升为十亿英镑。因此,英国一直是拉美的主要投资者和债主,它几乎控制了拉美各国(尤其是南美各国)的主要经济命脉,使南美各国经济成为英国资本的附庸。

在拉美独立战争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除英国外,美国逐渐成为拉美人民最大的剥削者和压迫者,也是拉美各国人民最主要的敌人。美国统治集团早就对拉美怀有扩张野心。一八二三年,俄、普、奥三国的“神圣同盟”准备派远征军去美洲,镇压革命和恢复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美国政府认为这是对它“自身”的严重威胁,于是撇开英国关于英美发表联合宣言反对“神圣同盟”干涉的建议,在一八二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单独发表了著名的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英国万般无奈地接受了门罗主义,但对梅特涅和神圣同盟中的伙伴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对年轻的美国则是一个胜利。这对拉丁美洲各国也是有利的,因为处在虎视眈眈的列强中间,门罗主义多少给它们一种保护”。

当初,门罗主义的宣布表面上是对刚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提供了一种防御,使它们免受欧洲列强的侵犯,但美国统治集团却乘机自封为南北美洲的保护者,而且门罗主义是美国事先没有与拉丁美洲国家协商而发表的片面声明,所以美国对门罗主义的解释一直是按照本国资本家的利益来决定的。因而它给拉丁美洲国家带来了很多的灾难。

结语

在门罗宣言发表前后八十年间,美国因忙于向西部扩张、开拓和发展本国庞大的资源及进行内战,没有力量来实现如门罗主义所眩示的称霸西半球的野心。到八十年代后期,美国由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日渐强大,便开始大力向拉丁美洲扩张。当时美国的南进政策是双管齐下的:一方面通过经济侵略和政治干涉,奴役和压迫拉美各国人民,一方面施展各种手法来排挤和驱逐英国势力。从此,整个拉美地区逐渐成为英美争霸角逐的场所。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步步进逼,而英国的力量却日渐不济,德、法、意等帝国主义在这场贪得无厌的斗争中则居于次要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myc.com/jbbj/12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